一、微专业简介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安全风险与能源消耗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以无线通信、智能感知及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正推动汽车产业战略转型。该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成为交通体系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响应国家“汽车强国”战略及地方产业需求(如重庆“33618”制造业集群),亟需复合型人才。
为应对上述人才需求,本微专业依托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学科优势,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聚焦整车设计开发、测试评价与系统集成能力培养,通过环境感知、SLAM导航、智能驾驶控制等系统化课程,使学生掌握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以10学分、5门核心课程为框架,结合区域产业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在主修专业基础上形成智能网联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汽车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需要,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微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复合创新意识,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牢固且专业面宽,在具备主修专业能力之外,同时具有智能网联汽车工程专业复合创新意识和多样化从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具体培养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复合创新意识。
目标2.具备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整车设计与开发、测试评价等工作。
目标3.具备良好的有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能力,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目标4.具有终生学习意识,能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实现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
目标5.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工程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积累工程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最终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三、主要课程
本微专业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综合实践”三级课程体系,通过五门核心课程系统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关键领域。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技术链,以环境感知、导航定位、决策控制、系统集成四大能力模块为支柱,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基础理论层开设《智能汽车构造与原理》,聚焦雷达与机器视觉传感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机制及车辆运动控制理论,奠定智能网联系统认知基础;核心技术层涵盖《智能汽车SLAM导航定位技术》,讲授GPS/惯性/虚拟现实导航融合算法与定位误差修正方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关键技术》,深入解析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执行控制全链路技术架构;应用实践层设置《智能交通技术与应用》,探讨车路协同系统、智能交通管理及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等产业化应用,并强化《智能汽车三维建模仿真综合设计》,通过CAD/CAM建模、数控编程及数字化仿真训练,提升整车设计与制造流程的工程实现能力。
表1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微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层级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技术模块 |
核心内容 |
基础理论层 |
智能汽车构造与原理 |
2 |
环境感知 |
雷达/机器视觉传感原理、多源信息融合机制、车辆运动控制理论 |
核心技术层 |
智能汽车SLAM导航定位技术 |
2 |
导航定位 |
GPS/惯性/虚拟现实导航融合算法、定位误差修正、车载通信与信息处理 |
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关键技术 |
2 |
决策控制 |
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执行全链路架构、人机交互系统 |
综合实践层 |
智能交通技术与应用 |
2 |
系统集成 |
车路协同系统、智能交通管理、ETC技术、车联网应用 |
智能汽车三维建模仿真综合设计 |
2 |
系统集成 |
CAD/CAM建模、数控编程、数字化仿真(CATIA/UG工具链) |
四、招生对象
本微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在读工学专业学生(限大三、大四年级),优先招收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链高度关联的专业背景学生。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学业基础:主修专业核心课程成绩良好(平均学分绩点≥3.0),已修读《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先导课程;
能力要求:具备数学建模、编程实践(C++/Python)或硬件开发基础,对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领域有明确研究兴趣;
发展潜力:学有余力,能兼顾主修专业与微专业课程学习,具备跨学科协作意识及工程创新潜质。
五、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30人。
六、学制、学分与证书
学制:1年
学分:10学分
证书发放: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可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
七、教学安排
微专业原则上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一般利用晚上、周末集中授课。
八、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报名办法:有意向报名的同学下载并填写附件《微专业报名表》,发送至邮箱:2010048@cqu.edu.cn。
收费标准:修读微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选拔方式:学生提交报名表(附件),微专业开设学院根据报名表审核材料,要求主修专业无不及格科目,主要参考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择优录取,拟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录取通知。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雷老师
联系电话:13251305034
咨询地点: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系L202